home
搜索

驾驶中的心理学

为何大多数司机会高估自身驾驶技能,低估潜在风险,且行车速度远高于实际所需?

本文通过整理三次访谈中的观点,深入剖析驾驶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。受访者是全球决策心理学领域顶尖专家Ola Svenson教授——我们与他展开对话,探寻驾驶行为背后的科学解释。

为何驾驶员总是高估自身驾驶能力?
乐观偏差如何扭曲人类对风险的认知?
通过驾驶员界面微调如何助力培养良好驾驶习惯?

Ola Svenson, Professor of Psychology, Stockholm University
Ola Svenson, Professor of Psychology, Stockholm University

为什么大多数驾驶员认为他们自己更厉害  

在与Ola Svensson教授的对话中,我们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自我提升偏差:大部分驾驶者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优于其他人。这种现象与Dunning-Kruger效应密切相关——能力最弱的人往往高估自身驾驶水平,而技术更娴熟的驾驶者反而可能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。

在驾驶过程中,反馈频率低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相关困境。微小的失误往往不会立即引发不良后果,这就使得不良驾驶习惯得以延续。由于缺乏及时且客观的反馈,驾驶员只能依赖对自身驾驶表现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解读,而这使得改变习惯变得困难重重,安全性能的提升也难以实现。

乐观偏差与风险认知   

我们还深入探讨了乐观偏差现象——人们倾向于认为负面事件更可能发生在他人身上而非自己。在交通场景中,这种认知偏差会抑制人们对现实危险的觉察,进而引发超速行驶或忽视驾驶辅助系统等危险行为。值得注意的是,个体对"掌控感"的感知越强烈,对外部风险的评估反而容易出现系统性低估。

驾驶辅助设计能够影响驾驶行为吗?

答案是肯定的。Ola Svenson教授在速度感知研究中发现,当车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时,驾驶员会高估超速节省的时间;而在低速行驶时,又会低估时间收益。这种认知偏差容易引发危险驾驶行为与错误决策。该研究证明,当车速表显示单位为公里/小时时,人们会严重高估超速节省的时间量;但当时速表改用分钟/公里显示后,驾驶员能更准确评估速度的实际代价,并相应调整驾驶行为。  

The goal isn't just to “save lives” — it's to help people become better, more self-aware drivers.
Ola Svenson, Professor of Psychology, Stockholm University

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洞察提升道路安全?

从Ola Svensson教授的研究中能得到什么启示?究其根本,理解驾驶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至关重要。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开发设计方案,有效提升道路安全。此目标不仅是"挽救生命"——关键在于帮助人们成为更有自知之明的司机。通过优化技术设计与提升认知水平,我们能让科技更贴合人类行为模式,助力驾驶者提升驾驶技能,为所有人创造更安全的道路环境。   

点击下方视频,观看全部三集内容,共同探索心理学、设计与谦逊态度如何改变我们的驾驶方式。

进一步了解驾驶行为研究